認識國民所得毛額(GNI),GNI和GDP有何差異?

投資柯南
Jun 11, 2021

--

國民生產總值(Gross National Product,縮寫:GNP),現在已經改名為GNI(Gross National Income),台灣亦稱國民所得毛額,在描述地區性生產時稱本地居民生產總值,或地區居民生產總值,即某一區域公民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的總和,是國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。

由於聯合國國民經濟會計制度(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,簡稱SNA)為更清楚表達用詞之經濟內涵,已將原國民生產毛額(GNP)改稱為國民所得毛額(GNI),為利國際比較,行政院主計總處遂於103年11月發布國民所得統計時,同步進行名詞修訂。

國內生產總值GDP)與國民生產總值(GNP)不同之處

國內生產總值(GDP)不將國與國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,即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。GDP是屬地主義

而國民生產總值GNP則計算一個地區實際獲得的生產性收入。再簡單的來說國內生產總值GNP屬人主義

GNP公式與 GDP 相同。

GDP = C + I + G + (XM)

GNP = C + I + G + (XM)

C = 私人消費開支,是民眾所有的消費金額加總。

I = 投資總額,含非居住性投資,及居住性投資的加總。

G = 政府消費開支,政府徵稅後進行建設、開發與投資的金額。

X = 出口總值

M = 進口總值

GNI和GDP有何差異?

國內生產毛額(Gross Domestic Product, GDP)衡量本國(或一定地區)疆域以內所有常住生產機構或單位的生產成果(附加價值),不論生產要素來自本國或外國。若外國公司在本國設立生產單位從事生產活動達一年以上,即為本國常住生產單位,生產結果計入本國GDP。

有別於GDP衡量在國內生產之規模,國民所得毛額(Gross National Income, GNI)則係衡量本國常住居民提供要素所創造之所得。生產所創造的附加價值(GDP)依生產要素提供來源進行分配,成為生產要素提供者的所得,例如分配薪資予勞動力、分配投資收入予資金提供者(如股東);要素提供者不限定本國常住居民,同理,本國常住居民亦可能提供生產要素予國外。

因此,GDP經分配(可能分配予國外常住居民,為本國之國外要素所得支出)後,加計來自國外的要素所得收入,即得GNI。

GNI = GDP +國外要素所得收入淨額(收入-支出)

國民所得毛額(GNI)反映國民經濟力的指標,數值愈高,代表景氣愈好。可以從國民所得的增減,去看出景氣的好壞。

GDP 及 GNI 資料哪裡找?

台灣 GDP、GNI是季資料,每年2.5.8.11月的15日至20日公布。

2 月份公布 去年 10 ~ 12 月份。

5 月份公布 今年 1 ~ 3 月份。

8 月份公布 今年 4 ~ 6 月份。

11 月份公布 今年 7 ~ 9 月份 的資料。

可至行政院主計處網站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內查詢

GDP 搭配 GNI ,了解經濟成長的品質與潛在問題

1.GNI與GDP都上漲:代表一國經濟與民眾薪資同步成長。

2.GNI與GDP都下跌:代表一國經濟與民眾薪資同步下滑。

小結:

1.國內生產總值(GDP)是以國境、地域性為基礎(屬地主義),指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內(一季或一年),經濟活動產出的產品或勞務的市場價值總額。

2.國民生產總值(GNP)是以國民為基礎(屬人主義),居住在國內與國外的本國國民(不包含居住在國內的外國人民),在一定期間內生產出來的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。

3.衡量經濟成長率時,若只衡量GDP或GNI可能會不全面,建議衡量一國經濟狀況時,要連同GNI、GDP一起衡量,才能了解該國的經濟成長品質與潛在的問題。

--

--